市场公平竞争、要素畅通流动是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。广州打出了政策“组合拳”:鼓励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组成联合体参与投标,要求“分包”显性化,将拟派团队、分包计划等纳入评审,确保履约质量;同时又注重“评标”分类化,要求复杂大项目实行技术、经济两阶段评审,对技术通用的小项目推行技术标合格制,以报价为主要定标依据;还明确可通过降低资信门槛、简化评审内容、鼓励分包等方式,切实支持中小企业参与竞争。
实践中,招标投标监管长期存在职责分散问题,“权力黑箱”难以被有效打破。广州本次改革突出科技赋能,推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深度嵌入监管过程,驱动治理模式变革。
——引入AI辅助评审。探索由AI自动判别招标文件合规性,对投标人资格、业绩、信用等关键指标进行智能评审与赋分,为定标提供客观中立的决策参考。规模小、技术通用等标准化项目,由AI辅助确定中标人,极大压缩自由裁量空间。
——实施穿透式监管。借助“数字财政”系统和省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穿透式监管系统,对中标人、分包单位、供应商等账户资金流向依法监控,跟踪合同执行与款项支付,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预警,实现从“宏观账本”到“微观交易”的全链条、穿透式监管。
——构建行业监管“一张网”。打通发改、财政、住建、交易中心等部门数据,实现招标投标全流程关键数据实时上传至政务区块链平台“穗智链”,实现招标投标信息全程追溯、不可篡改、“一网通查”,为纪检监察机关、司法部门提供监督通道。广州还引入大模型辅助判别招标投标异常行为,通过智能预警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。
不当履约、转包卖标等行为严重破坏市场秩序、影响工程质量。标后履约成为广州本次改革关注的重点,《通知》明确建立内部举报人制度,拓宽反馈渠道,让未中标企业等市场主体能说话、敢说话,一经查实存在违法行为,即认定中标无效,依法追责,加强对失信企业的联合惩戒。
广州健全履约评价机制,把工程质量、安全记录、转包、违法分包等行为全部纳入信用评价,招标人可依法拒绝信用不良的投标人,参考信用记录及评分选择招标代理机构,实现“守信激励、失信惩戒”的良性循环。项目质量终身责任制也将进一步落实,确保工程建设长效优质。